平凉记忆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档案文化 >> 追忆平凉 >> 平凉记忆
巾帼有志胜须眉
发布时间: 2014年04月10日 文章作者: 灵台档案局李永新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巾帼有志胜须眉

——忆灵台县的“大寨村”——寨坡大队的“铁姑娘突击队”

 


铁姑娘突击队上工地


挑灯夜战,挥锤打造田埂


打夯

1964210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新华社记者的长篇报道《大寨之路》和社评《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》,介绍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的事迹和经验,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大寨精神,毛泽东主席也发出了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号召,从而使大寨成为全国农业生产方面的一面旗帜。在此后的近10年时间里,全国农村普遍掀起了轰轰烈烈的“农业学大寨”运动热潮,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无数“大寨村”、“大寨社”,当年灵台县农业学大寨的典型——新开乡寨坡大队曾被甘肃省树立为全省“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”,成为那时全省的一面旗帜,在这面旗帜后面,曾有一支声名远播的“铁姑娘突击队”,让这面旗帜增添了一抹特别的亮色,让“寨坡”这个小山村一度声名鹊起,享誉陇上。近50年过去了,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往事早已鲜有人知晓,然而现存的这几张“铁姑娘突击队”奋战改土造田一线的的老照片,仿佛又向人们再现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场面……

寨坡大队位于现灵台县南部山区的新开乡,属于一个山塬结合的半山区村,塬地少,山地多,山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%左右,自然条件很差。1964年以来,在党支部书记于效元的带领下,每年集中大量的劳力,改土造田,大搞农田基本建设,使山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,粮食生产水平连年提高。1970年春,平凉地委和平凉地区革委会组织全区县、社、队三级干部来寨坡大队参观学习,3月,灵台县革委会、平凉地区农宣队、甘肃省电台记者以《毛泽东思想指航向,革命的造田精神能胜天》为题目,联合报道了灵台县新开公社寨坡大队改土造田的经验。寨坡大队改土造田的事迹被宣传报道后,被甘肃省革委会树立为全省“农业学大寨”先进单位,在此大好形势下,县上提出了“举红旗,狠抓纲,靠群众,带头闯,誓叫灵台变新样”、“远学大寨,近学寨坡”的口号,动员全县青壮劳力、男女老幼一齐上阵,人们个个铆足了干劲,你追我赶,全县各公社到处摆大战场,搞大会战,“农业学大寨”运动掀起了空前高潮,寨坡大队的先进事迹成为了全县各社队、乃至全平凉地区、全省参观学习的榜样。而在这其中值得一提的莫过于由该村几十名青年妇女组成的“铁姑娘突击队”,她们个个抱着人定胜天、决不服输的信念,敢于和青壮年男劳力一拼高下。放眼改土工地望去,在“铁姑娘突击队”旗帜下,青一色的“娘子军”挥动铁锨镢头挖土移方,打埂填壑,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力量,推起架子车、小推车一路小跑,打夯的号子声响彻工地上空,与山顶的高音喇叭中传出的革命歌曲声遥相呼应,热闹非凡。从远处看,山顶红旗招展,山下男女老幼一齐上阵,打埂的板子传出的“啪啪”声不时在山沟间回荡。曾有一句顺口溜形容当时的情景:“大脚踩,小脚捶,板子棍子响如雷,突击队,加油干,一亩地打一石”。在这群干劲十足、英姿飒爽的“铁姑娘突击队”中,有十八九岁的大姑娘,她们拿出与生俱来的泼辣劲,与叔伯兄弟们一起扛起铁锨镢头上阵;有刚结婚的青年媳妇,她们脱下新婚的嫁衣,收起难以掩饰的羞涩,跟随丈夫走上工地;有年轻的母亲,她们将嗷嗷待哺的婴儿喂饱奶后用一条布带拴在炕上,任凭孩子哭哑了嗓子也毅然决然地出门去。近十年里,她们中不断有人加入进来,“铁姑娘突击队”的红旗一直飘扬在平田整地、改土造田的工地上。

1972年档案记载,寨坡大队在8年时间内共改土造田1340亩,其中山地梯田708亩,塬地条田632亩,人均达到1.5亩,1971年平整的农田小麦亩产量比一般山地增产30%50%,达到300斤以上,最高的亩产量达到495斤;大秋作物比一般山地增产11.5倍,亩产量达到500斤以上,最高达到735斤,全大队粮食总产91万斤,人均产粮1100斤,超额75%完成国家定购任务。

“农业学大寨”运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以平田整地、兴修水利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大生产运动,全国各处搞全民动员,搞大会战、摆大战场,大干快上,虽然受当时历史条件下“左”的思潮影响,存在生搬硬套外地经验、搞人海战术等弊端,但对于改善当时农村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,保持水土、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,尤其是当我们看到这两张“铁姑娘突击队”的老照片时,她们那种勤劳朴实、苦干实干的精神不由让人钦佩不已。